在腾跃的铁花与轰鸣的锤击声中,老工匠王振国擦了把汗,眯起眼睛审视刚出炉的锻件。在这个拥有三十八年历史的锻造车间里,这位五十六岁的老师傅曾凭借"听声辨质"的绝活叱咤行业。但此刻,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正摩挲着锻件表面细微的裂纹,眉头越皱越紧。
"现在的毛坯料越来越杂,老法子不顶用了。"老王对着徒弟叹气。传统摩擦压力机"咣当咣当"的撞击声中,飞溅的氧化皮像在嘲笑着工业文明的滞后。上个月又有一批货因尺寸偏差被退货,车间的白板上,客户投诉记录已经写到了第七行。
转机出现在行业展会上。当老王第一次看到华隆的伺服螺旋压力机的演示时,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让他恍如隔世:2000吨压力精度控制在±1%、能耗降低40%、噪音仅75分贝——这相当于普通对话的音量。更让他震惊的是,设备搭载的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补偿模具磨损,就像给机器装上了"数字大脑"。
"这哪是机器,分明是个老把式!"老王蹲在演示台前久久不愿离开。他亲眼见证着同样的毛坯料,在经过伺服电机的精密控制后,锻件表面光洁得能照出人影。那一刻,他仿佛看见车间的未来图景:没有震耳欲聋的噪音,没有此起彼伏的质检吆喝,只有平稳运转的伺服电机和整齐排列的完美锻件。
三个月后,当第一台2500吨华隆的伺服螺旋压力机在车间落地时,整个工厂都沸腾了。年轻工人们围着这个"钢铁巨人"拍照,而老王却盯着控制屏上实时显示的锻造曲线出神——那些曾经要靠手感把握的"火候",如今化作了屏幕上精确到微秒的波形图。
智能转型的阵痛比预期来得更快。习惯了"抡大锤"的老师傅们对着触摸屏手足无措,老王带头参加了七轮培训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"华隆伺服系统""华隆闭环控制"等新名词。但当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参数设定,看着机械手自动取放锻件时,眼角竟有些湿润:"这可比我们当年拿命换精度强多了。"
数据是最诚实的裁判:新设备投产半年后,车间产品合格率从82%跃升至99.3%,能耗下降38%,客户投诉归零。更让老王欣慰的是,年轻工人们再也不用像他当年那样,下班后要揉着嗡嗡作响的耳朵回家。最近体检,连厂医都惊讶地发现老师傅们的高血压病例减少了六成。
站在智能车间中央,老王抚摸着温热的设备外壳。这台华隆的伺服螺旋压力机的铭牌在灯光下闪闪发亮,倒映着他眼里的光——那是一个老工匠见证产业跃迁的骄傲,更是对"中国智造"最朴实的信仰。
在线咨询
热线电话
微信咨询